2011/03/20

[音樂分析] "多元化"電子音樂 ─ 曾毓忠《月下獨酌》的創作理念與配器剖析

“多元化”电子音乐---曾毓忠《月下独酌》的创作理念与配器剖析                 節錄自  董锐 碩士論文(滁州学院 音乐系 安徽 滁州 239000 )


摘 要:二十世纪,计算机技术直接影响到音乐创作方式和音乐创作途径,传统器乐与电子/计算机音乐之结合的作品成为音乐创作新时代的宠儿。
    本文即是笔者与作曲家本人的多次亲自采访和研讨,并依据作品中大量的音响、频谱分析图以及作曲家本人提供的作品谱例、技术等资料,就此类小型传统声学乐器与电子/计算机音乐相结合的电子声学音乐作品《月下独酌》之创作理念和配器技法的剖析,来阐述笔者如何把音乐与科技这两种不同的媒介,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比性,赋予了音乐和科技的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对话关系;并提出了此类作品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今后深入的创作和研究这类电子声学音乐作品提供了一些切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元化,小型传统声学乐器,电子声学音乐,创作理念,配器技法


 第一章 作品概述

一、 作品简介

    《月下独酌》是台湾作曲家曾毓忠教授于1998年创作。作曲家曾毓忠,身为国立交通大学音研所计算机作曲专任副教授、东吴大学音研所作曲组兼任助理教授(2005~),现担任台湾音乐学会理事(曾任该学会秘书长三年),美国电子原音音乐协会(SEAMUS)与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会员。在2003年到2004年间作曲家将《月下独酌》修改完成的,是为单簧管和电子音乐而作的一首电子声学音乐作品,全曲长约八分五十秒。作品2004年展演于台南艺术大学计算机音乐创作音乐会,获得很大的成功;2007年10月展演于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此作品荣获了法国Bourges 1998国际电子音乐比赛与捷克2007国际电子音乐比赛入围奖;后来《月》 被作者重新修改电子音乐後名为《狂想曲》,又荣获意大利Pierre Schaeffer第六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创作比赛三等奖(3rd Prize,首奖从缺)。这首作品可以称为是小型传统声学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类的“多元化”电子音乐的成功典范。



、作品结构

    此作品段落与段落之间音乐材料和音乐织体上的使用相当紧密,虽然作品主要的段落起伏通过素材的对比能够清楚界定,但是有的部分段落却难以区分,笔者划分段落的依据是根据单簧管这一乐器声部新材料的出现而断定是新的段落的开始。因此本作品的划分极有可能因为个人观点不同而后有不同的划分式。


三、创作的基本制作平台与技术使用


(1)创作基本制作平台
    电子/计算机音乐的创作是以电子科学技术为基础手段和科学平台的。由于科学技术的推进,数字化技术已经抢占了电子音乐工作室的主导地位,虽然模拟技术还在广泛的被作曲家们所沿用,但是电子音乐已逐步走向 “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新时代。《月下独酌》正是这个时期作品。作曲家本身兼顾了模拟加数字的混合技术手段,表现在模拟和计算机技术的的双平台下,如何将“人机对话”尽可能发挥两种不同平台的各自特征和优势,互补互助,体现了技术平台上的“多元化”因素。

    对于本文论述的对象电子声学音乐作品《月下独酌》,作者首先采用了数字多轨录音机(Tascan DAT)TASCAN的数字多轨机 TASCAN的数字多轨机以及录音话筒把作曲家创作所需要的单簧管声部直接录制在磁带上;接下来编辑声音、音响,根据作曲家的需要在苹果机(mac)和pc机的平台下,利用软件如:Metasynthe、SoundHack、Sound Edit、Soundforge、GRM Tools、Audiomulch等将录入的声音、音响进行编辑与变形发展(如:把声音、音响拉长、缩短、裁减、逆转、声音合成、声音移位••••••等等);在完成以上的制作之后,作曲家将编辑于变形发展之后的声音、音响放入多音轨软件Audition上,进行组合、排序,与单簧管演奏家作同步性彩排,并在音轨上调整可能的误差,直到定稿。这个过程往往多次反复,多次调整,因而使得作品的单簧管声部和计算机音乐声部贴合的紧密、生动、更加具有灵活性。那么,作品中除了录入的单簧管的声部,其他的计算机音乐声部的素材则是由录入的单簧管的音响素材通过数位信号处理技术(DSP)的形变合成设计,以制作出能与器乐声部相互和谐的音色和声音姿态,使器乐声部与计算机音乐声部达到最佳的融合。
    整个作品的制作流程所示:

    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数字、模拟双平台多元化的结合下电子音乐制作过程充分体现在电子声学音乐作品《月下独酌》的制作中。由模拟技术平台和计算机软件构成的数字化平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点对声音进行着加工与合成工作。

(2)数字声音技术使用
    电子音乐的作品中间,声音合成技术、声音科技化的处理手段已经层出不穷,音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电子音乐中的重要特点。那么在本文分析的作品中使用了哪些多元化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呢?如下所示:

1、数模转换
    数字平台下计算机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生成和处理声音,那么,就要求了声音必须符合计算机处理的一般格式,即数字化的音频。如何使声音成为数字化的音频呢?数模转换技术就解决了这一难题。犹如本作品,将单簧管声部的声音取样,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简称为A/D转换器)把单簧管的声音素材变为计算机认可的数字音频格式输入计算机,随后由计算机采用合成、变形等手段对单簧管的声音进行处理和加工,把修改好的声音再通过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简称为D/A转换器)输出音频。整个技术程序如下图2.3所示:

2.3 《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中数模转换技术图
2、粒子合成

    本文论述的作品《月下独酌》的作者曾毓忠教授在《声音变形之理论与技术及Acousmatic音乐之创作》中说道:“粒状合成的技术就是把很短小如颗粒般的声音组合成一个复杂声音的技术。”正是这样的概念与技术成就了他在《月下独酌》中复杂又丰富的织体,作曲家利用Audiomulch软件的声音粒子效果器(DLGranulator)将单簧管声部线状的长音切割成动态点状的颗粒感的声音组合,作为计算机音乐部分,叠加在独奏单簧管上,给声音世界带来了另一种全新的冲击,如本作品《月》第二乐章(作品6’12处)使用了这种技术,如图2.4和2.5所示:
2.4 作品《月》612处波形图
2.5 作品《月》612处经过声音粒子效果器处理后的波形图

3、声音延迟

    声音延迟也可叫“波组延展技术” (Waveset Stretching),它是英国作曲家威夏特(Wishart,1921)所提出一种拉长声音的方法。这种技术在本作品中被作曲家大量的使用着,作曲家将采集来的声音载入Audition软件中,使用延迟(Delay)或者回声(Echo)的效果器功能,将采集来的声音无限的延长,制造出一种犹如基础的回音效果音响,如作品第一乐章(3’53处)就使用了此种技术,如图2.6和2.7所示:
2.6 原来353处声音波形
2.7经过Delay效果器处理的353处声音波形

第二章 作品创作理念

一、多元化的音乐元素

(1)关于多元化的音乐元素
    在当今社会中强调和要求“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文化、大众文化、艺术生活等等都遵循“多元化”的规律。世界性“多元”文化的冲撞已经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如何把多元的文化从结合到磨合最后到融合,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各个国家土地上由于不同的民族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内容,从我国艺术文化来说,最初人们普遍崇尚西方艺术文化,而现今时代由于更加追求本土地域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尝试融合中西方的文化,挖掘中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追求“多元文化”的内涵。

    如中国著名作曲家张小夫,积极投身与中国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音乐事业当中,创作的大量作品兼顾东西文化,代表着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继《吟》和《诺日朗》之后作品《脸谱》等都是张小夫先生在电子音乐创作上追求音乐多元化的成功探索。音乐所营造的中国哲学意境、高品质的声音追求和精细的音响制作以及演奏员高超的演奏技巧,给人以无比的震撼。

    正是有着这么一批作曲家纷纷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添加了东方特色,说明当今时代东西方的音乐内涵已经不再是脱离的状态,而是互相吸取精华,组合成地域色彩的多元化音乐风格。本文所分析的电子音乐作品《月下独酌》正是体现了这一多元化风格的音乐,作曲家摘录下东方的音乐元素,与西方的作曲技巧相结合,体现了多元化的地域音乐元素融合这一重要的创作理念。

(2)作品体现多元化音乐元素创作理念的应用

1、中国诗歌作为作品创作背景文化基垫
    作曲家采用唐朝诗人李白的唐诗《月下独酌》组织作品的,沿用了诗词表达出来的意境勾勒了作品的主导意境,同出勾勒出音乐的组织材料和音乐元素,成为本首电子声学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音乐中选择了传统声学乐器单簧管的音色象征性地代表月下独自饮酒的诗人,计算机音乐部份则是象征了起舞时的影子与月夜花下气氛的营造者。单簧管音色是木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乐器,也可以表现出孤独、忧郁的色彩。如同通过一个以月影为伴的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表现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成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通过计算机把单簧管音响变形、组合成电子音乐的部分,表现由于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越发显出了诗人的孤独,也抒发了作者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正是有了中国诗词的文化底蕴和西洋乐器单簧管及西方音乐的材料组织手法等等,完美的把东西音乐文化融合、囊括在此首电子声学音乐作品中,达到多元化的艺术效果。

2、模拟东方乐器的音色特点作为作品技术基垫
    作品音乐中,很多地方是作曲家藉着技术手法模仿东方乐器的音质和音色特点。例如,作品第一乐章(1’08处),采集单簧管演奏者以气息声吹奏低音区,作曲家将单簧管演奏的气息声音与演奏中间气息震动相互配合,模仿东方化地域的日本乐器尺八(Sakuhachi)5的音乐的同音快速交换指法的技巧,如图3.1所示:
3.1 第一乐章单簧管以气声、气声震动、同音快速交换指法模仿日本尺八音色
------------------------------------

[5] “尺八”源自我国,在南宋时由杭州的护国仁王禅寺传给日本僧人,在日本已成为广为流传的乐器,称为“普化尺八”。
    再如作品第二乐章,虽然其中以西洋乐器单簧管呈现音乐,但是其演奏出来的不同的振音方式以及演奏中突然的力度改变都具有中国拨弦乐器的影子。作曲家利用了单簧管快速的颤音(作品445处)如图3.2所示、单簧管演奏力度的突变(作品538处)如图3.3所示,这两处均模仿了中国古琴特殊的音色: 
3.2 第二乐章单簧管以快速颤音模仿中国古琴音乐
3.3 第二乐章单簧管演奏突然力度改变模仿中国古琴音乐
3、东方音乐的语法作为作品艺术文化基垫

    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东方音乐语法的使用,使得为此首作品的东方韵味添色了不少。如作品第一乐章(3’29处)以西方乐器单簧管吹奏了许多如同东方乐曲中特有的“单音装饰”或者称之为“刺绣音”6的音型,如图3.4所示:
3.4 第一乐章单簧管吹奏刺绣音
-----------------------------------------------------
[6] 作曲家曾毓忠语,意为装饰音音型。


     再如第二乐章(548前)图3.5所示以单簧管八分音符为单音装饰:
3.5 第二乐章单簧管以八分音符音型吹奏刺绣音
    作品《月下独酌》将东西方多元文化地域音乐文化精华得到了高度的融合,让音乐不单单只带有西方音乐的外表,而是让东方音乐的意境、内涵与西方音乐共处,从结合到磨合最终达到了融合的境界,使得多元化的音乐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1)关于多元化的创作手法
    事物都是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新事物总是不断的出现,如计算机科技的纷纷问世,打乱了人类应有的原则与形式,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惯有的思维趋向,使传统与科技进行了一场多元化的革新。

(2)作品体现多元化创作手法的应用

1、多元化的新音色
    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作曲家总是以挖掘新的音色为音乐创作的新动力来源,不断的寻找构成新音色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新音色正是我们人类历史上传统乐器无法给予的,使作曲家用科技完成了思想中创作的听觉盛宴。以下列举几例:

A、传统乐器中新音色的应用

吹气噪音与按键噪音

    在作品中(4’45处),作曲家用单簧管在物理条件下用口盖住吹嘴用力的吹气;作品(2’35处)作曲家使演奏者同样用物理条件下敲打单簧管的按键,从而使单簧管发出敲打出清脆的“哒哒”按键噪音声等等。

B、计算机音乐中新音色的应用

a、颗粒音色
    作曲家在作品中将单簧管所吹奏的振音放入Audiomulch界面,利用其中的声音粒子效果器(DLGranulator)将原来的振音的音色改变成粒状的声音材料,如作品在(6’13处)通过处理的颗粒状音色。

b、噪音音色
    乐曲一开始处,作曲家打破传统音色将单簧管吹奏出来的气息声,把它原本的频率移高,使原本单簧管的音色变成风声效果的抽象背景音色。

c、滤波器使用后的音色
    作品中(3’46和 3’53处),作曲家使用了高通滤波器(High-pass),将单簧管音色中比较低的频率过滤掉,制作出来的新音色呈现出单簧管乐器所能演奏出的特别音色。

    以上创造出来的新的音色都是体现了创造多元化音色的手法,并赋予了音乐作品本身更多的生命力和新鲜感。

2、多元化的新音响形态
    新声音形态随着发展,声音的内在产生着化学式的变化。通过科技的媒介,使原本相同单一的声音素材,通过计算机软件中的不同的效果器调制后变成了各种多样化的新的声音形态,即“音响形态多元化”。

a、突破物理条件限制的新音响形态
    由于乐器物理条件的限制,每一件乐器有其传统固有的音域范围,透过科技媒介,计算机通过处理可以将原本乐器所无法达到的传统音域进行补充与延伸。在作品第一乐章中(3’46和3’53处),作曲家利用单簧管的泛音将乐曲带向高潮,但其受到物理性质拘束,所以作曲家把原有的声音以计算机移高音高的方法,使很高音区单簧管的泛音听起来已经成为超现实的新的声音形态。

b、延长与延伸音响新形态
    当作品中声音需要突破传统的无限制延长,解决这种长音的方法只能通过科技这个媒介,作曲家在作品中通过苹果计算机平台上的SoundHack软件中的“声音相位编码”(Phase Vocoder)功能,将原始声音素材无限延长,延长到作曲家想像的音响长度。例如作品中第一乐章(2’55至3’07)作曲家利用这种功能将单音短小的音型一一拉长,改变了原有的声音形态。

c、细微音响表情新形态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本首作品第二乐章全曲即将结束的(5’37左右)地方,声音表情频繁的多变,作曲家采用了苹果计算机的平台利用软件将原始的声音依照图形做出细微的声音表情的变化,不仅有细微力度超频繁的变化,还有声音的内在转化为具有颗粒化表情形态的音响。

d、音响与歌词的非线性编辑新形态
    非线性编辑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在传统的作曲当中作曲家都是由于先写动机,根据动机发展成乐句、乐段到大的曲式结构,统一构成全曲的,不肯能把中间的段落拆开任意组合,而借助科技之后,这样的情况变为可能,即是使用非线性手法,有选择的把音响拆开、拼贴、组合,使之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本作品中作曲家通过录制的单簧管声部,将声音的处理套用这一手法,在软件上任意的拆开、拼贴、组合,直至创作成作曲家本身满意的音响形态。作品中第二乐章(6’42处)录制的唐朝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的第一首诗词,通过非线性编辑的手法将吟诵出的单字与词即兴间歇式的任意排序,改变了原有的诠释和呼吸节奏,使原本清晰的字变得模糊,那么这个时候新的声音形态已经从具象的音响、具象的词转变为抽象的音响和抽象的词。

    综上所述,科技理性的发展使许多新技术新发明得到了开发和应用,正是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产生为传统创作方式提供了突破的可能性,在科技与传统之间真正的做到多元化的结合与延伸,此为本作品多元化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