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5

[作品解說] 琵琶懷舊 A Reminiscence of Pipa


作品名稱琵琶懷舊 A Reminiscence of Pipa
作品欣賞

1.琵琶懷舊2005年國家音樂廳現場演出




2.2008年十方樂集e音樂-電、擊、棒音樂會

風格派別
電子原音音樂:live 器樂(長笛、打擊樂)加上電腦音樂
作品長度7:02
聲源素材長笛、打擊樂聲音
作品摘要解說此樂曲為2005國家文藝基金會之委託創作,作品始創與完成於2005年8至 9月之間。 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作品的結構鋪陳與詩之內涵流程並不完全一致,反倒是創作者個人對該詩某一些情境、物境、及意境片段式之回憶與懷舊,樂曲段落之安排常應音樂展開之需求而以較開放之形式來處理重組詩的內涵。
此曲約略分為四個主要段落及兩個附屬片段:
  1. 序奏-楓葉荻花秋瑟瑟
  2. 送別-..江頭夜送客..始出來
  3. 寂寞與鳥-門前冷落車馬稀..守空船
  4. 傷痛及苦楚-夢啼.淚闌干
  5. 酒後狂舞­..銀箆擊節碎..翻酒污
  6. 尾奏-..青杉濕..天涯淪落人
然而,這個作品除了具有外在層次上之敘述性(narrative)本質外,作者更想從心理層次上表達出對該故事的一種懷舊嘆息(reminiscent sigh)。 作品中的長笛分別前後地代表了詩中的詩人與女主角,而打擊樂、電腦音樂與觀眾之助奏聲部,則扮演著此作品演進過程中節奏的支撐角色、氛圍的營造者、與作品些許互動性(interactivity)及劇場元素(theatrical elements)之供應者。
為反應詩的特質,在作品中援用了一些東方的音樂元素與樂器語法,諸如單音透過不同指法、音色及振音修飾、某些特定中國打擊樂器的使用、以及東方音樂片段之數位採樣等,個人作品對此一東方音樂元素之創作應用受到恩師馬水龍教授作品之深切之啟發與影響。
這個為長笛、打擊樂、電腦音樂、指揮與觀眾助奏之創作,反應了作者對於不同媒材結合應用的興趣,特別是科技與音樂藝術的媒合做為表達上一種嶄新的模式。 許多的電腦音樂技術例如傅立葉形變(Fourier Tranformation)、微粒合成(Granular Systhesis)以及一些後製的數位聲音信號處理(Digital Audio Signal Processing,DASP)技巧,均被使用來做為聲音素材的處理與形變幻化,意圖使得不同的樂器音色及電腦聲響之間能有一個較佳的融合併用。
在四個大段落以及前奏尾奏的結構基礎上,整首曲子的演進大致則呈現一種向上的拋物線(parabolic)輪廓,從一個靜態的起點開始,音樂逐漸成長稍後以一種非線性指數(exponential )方式導向於張力最強的第四片段,最後樂曲透過一輕短之尾奏終結。
援用電腦技術
  • 傅立葉形變(Fourier Tranformation)
  • 微粒合成(Granular Systhesis)
  • 後製數位聲音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技巧
創作者曾毓忠
完成時間1998
參展或獲獎紀錄
  • 2007年臺灣電腦音樂創作巡迴展-台北新竹
  • 2007年-台北教育大學巡迴音樂會台中
  • 2007年-台北教育大學國家音樂廳教授聯合音樂會
  • 2006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Musicacoustic: Language)
  • 2006年-國際電腦音樂學會國紐奧良年會
  • 2006年師大WOCMAT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與音樂會
  • 2005年-捷克布拉格MUSICA NOVA 2005國際電腦音樂比賽決選作品(Finalist)
  • 2008年十方樂集e音樂-電、擊、棒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