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6

[心得分享] 2010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

Ø 關於北京電子音樂節

     2010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2010 Beijing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102530日在北京隆重舉行。音樂節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電子音樂中心和中國電子音樂學會聯合承辦,國際電子音樂聯合會與國際電子音樂研究會等數十家專業機構連袂協辦。本屆音樂節的主題多元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它不僅體現了電子音樂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同時也闡明了在以電腦為主要工具的高科技時代下,藝術形態、文化生態多樣性發展的重要性。多元不僅是一種思想方法,也是一種寬容心態。


Ø 參與過程

     個人於20109月送出拙作Metascape ii –inner voice of Chinese Cymbal參加徵選,10月被告知入選,主辦單位並將本人作品安排於音樂節之開幕音樂會中演出。該作品演出於整個音樂節之開幕音樂會第一首,也是台灣作曲家唯一入選此音樂節之電子音樂作品,個人感到榮幸(請參考下列或2010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節目冊) 
 

《对话•2010》- 2010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0年10月25日20时
                    演出地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 (网络直播)

1)曾毓忠:《形而上音景第2号 - 京钹的内在音声》- 八声道电子音乐(中国首演)
2)蒂尔克•莱特:《对话》- 为中音萨克斯和多媒体电子音乐(中国首演)
3)金平:《触动》- 为Max/MSP/Jitter而作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委约创作/世界首演)
4)马克•巴提埃:《对话》- 为现场古琴、异地人声、笔记本计算机和电子音乐而作(世界首演)
5)维尔弗雷德•杰恩兹:《坦博林根》- 多媒体电子音乐(世界首演)
6)刘健:《奉献》- 为大提琴和Max/MSP而作的帕萨卡利亚(北京首演)
7)杰夫瑞•斯图莱特:《光》- 使用视频分析软件及两个手电筒的交互电子音乐
8)西岗龙彦:《活灵活现的颜色》- 为动画、长笛与计算机而作(世界首演)



Ø 心得 

     此次音樂節聚集了世界各國之優秀作曲家(照片),一起發表作品、相互觀摩,頗多學。再者,本屆音樂節的系列電子音樂會演出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不同風格流派的電子音樂-電腦音樂作品將各顯特色,異彩紛呈。法國作品的精緻,德國作品的嚴謹,美國作品的自由,日本作品的內斂,分別於不同場次的音樂會中有所清楚體現,令人耳目一新,收穫頗多。


Ø 參與此次活動後之建議

     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時代意義的樂器、音樂風格以及音樂表演方式和技巧。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的大環境中,電子音樂作為高科技時代的音樂符號,與古典音樂、現代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原生態音樂等眾多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平行發展,使其成為多元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時,華人電子音樂也應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切入點,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彰顯其誘人的藝術魅力,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Beijing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做到了,而台灣呢?,1989年(中國電子音樂發展於約1998年)台灣就開始電子音樂之發展,比起中國早10年開始,在台灣舉行許多之電子音樂相關研討會,然而,由於經濟衰退,選舉活動過多,整個藝文發展(包含電子音樂)均未受重視,致使停滯不前,目前看來,中國電子音樂發展似已倒過來超越台灣10年,令人感嘆,台灣加油!!

     個人以為可以參照國外之研究發展作以下之努力:

1. 每年定期舉辦國際性之電腦音樂節: 由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或其他單位每年舉辦國際性電腦音樂節,鼓勵國人創作與提供發表新作之機會,同時也觀摩世界各國電腦音樂之發展,事實上鄰近之日本(JEAMS)與韓國(KEAMS)早已舉辦多年之國際電腦音樂節。

2. 落實科技與音樂藝術於教育之中:學生經由相關課程之學習逐漸養成將科技融入藝術與生活當中。

3. 積極參與國際性電腦音樂節或其他科技音樂相關之活動,擴大視野,增廣見聞。

4. 經常委託國人創作電腦音樂: 由政府單位如文建會或其他單位如曲盟委託國人創作電腦音樂並舉辦發表會,像美國之電腦音樂學會就每年委託作曲家與優秀學生創作電腦音樂並於年會中發表。

5. 成立國家級之科技音樂研究發展中心如法國之IRCAM來有效地整合科技人材與音樂專才: 國家之強大並不只是在科技單方面,若是能有效地整合科技與人文那才是真正理想的國家發展方向,目前已成立了國家傳統藝術中心,文化有了向下紮根之基礎,那又為何獨缺向上發展追求卓越之建構呢? 最好能馬上成立國家級科技音樂研發中心或補助學術機構成立科技音樂研發中心,整合音樂專才與傲人的電腦科技成就,才不至落後於世界潮流與驅勢之外,知識經濟潮流下沒有任何藉口得以讓我們一直都「後知後覺」。

     希望透過以上之努力,使得科技與音樂媒合能有效地發展起來,擴展台灣作曲家新音樂的創作手法,豐富台灣音樂藝術的多元性,使台灣在不久將來能趕上世界之驅勢與潮流,更進而開創一個科技與藝術人文並重之新紀元與新樂園。

→ 更多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