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5

北藝大音樂 電腦音樂技巧ii : 結合樂器與電腦音樂創作、互動音樂程式設計

電腦音樂技巧ii : 結合樂器與電腦音樂創作、互動音樂程式設計
北藝大音樂系  fall semester/2013
講員:曾毓忠博士 eamusic.tseng@msa.hinet.net


課程概述與目標:
課程主要重點為:Live樂器與電腦/電子音樂結合作品的創作。學生透過實際寫作­包括結合人聲或器樂與電子音樂媒材之非即時(non-real time)、以及人聲或器樂之現場(live)即時處理(real time processing)之互動音樂(interactive music)作品,培養電腦科技運用於音樂創作與演出之手法與技術,同時,引發學生對於當下音樂與科技跨媒介(intermedia)發展趨勢之關注與省思。


議題:
1.  認識與探討當下科技對音樂創作與展演之影響

2.  探討作曲家為何/如何將器樂創作延伸與結合電腦/電子音樂

3.  探討「即時」與「非即時」兩者在運用上的相關限制與優缺點。

4.  探討結合器樂與電腦/電子音樂兩種媒材在創作上之演算、配器相關問題 
 (algorithms/instrumentation)

5.  探討結合器樂與電腦/電子音樂兩種媒材同步演出方法與記譜法 
 (synchronisation/notation)

6.  探討與分析之現場器樂結合電腦/電子音樂重要作品,包括:

-- 德國作曲家Stockhausen 之作品 Kontakte (鋼琴、打擊樂與電子音樂,1960)
   Mantra (兩部鋼琴、正弦波產生器、環形調變器,1970)
 -- 英國作曲家Harvey之作品 Ricercare una Melodia,1985(大提琴與延遲效果 
    磁帶)
 -- 阿根廷作曲家Davidovsky普立茲大獎作品: Synchronism no.6(為鋼琴與 
    電子音樂) 、以及Synchronism no.3(為大提琴與電子音樂)Synchronism
     no.9(為小提琴與電子音樂) no.10(吉他與電子音樂)
  -- 頻譜主義(Spectralism)作曲家Saariaho代表作Pres(大提琴與電子音樂)
  --中國作曲家張小夫作品吟(為中國笛與影像、電子音樂)
  --日本作曲家Kumiko Omura作品 La complication d'images(Sax與互動電腦音樂)
  --奧地利作曲家 K. Essl作品 Sequiter系列 (為不同獨奏樂器與互動電腦音樂)
  --美國作曲家C.Lippe作品 Music for flute and ISPW(為長笛與互動電腦音樂)
  --美國作曲家C.Nelson作品They wash their ammbassadors… (為女中音與電腦音樂)


學期作業、考試、評量
每週課堂程式作業展示與報告、討論、出席率(30%)、期中作品(30%)、期末即時互動音樂作品演出(40%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0916
課程導覽
2 
0923
器樂與電子音樂(live and elctronics-tape)的媒合發展 
3 
0930
作品分析與配器技巧(i): 電子音樂之作品角色與功能
4 
1007
創作練習(i):器樂小品錄音結合電子音樂聲部之製作(Audition1.5)
5 
1014
作品分析與配器技巧(ii)、創作練習(ii)
6 
1021
創作練習(iii) Max/MSP 基本技術(*中置課程進度)
7 
1028
期中作品修改與排練
8 
1104
期中作品發表會(演奏者)
9 
1111
現場電子/發展-- 器樂與即時處理音樂 
10 
1118
效果器設計(i):延遲效果(delay)
11 
1125
效果器設計(ii):回溯效果(feedback)
作品分析與配器技巧(iii)
12 
1202
效果器設計(iii):和聲效果(harmonizer)
效果器設計(iv):殘響效果(Reverb)
創作練習(iv)
13 
1209
效果器設計(v):環形(Ring Modulation)
效果器設計(vi):濾波器(Filtering)
14 
1216
效果器設計(vii):錄放 (record~,buffer~)
作品分析與配器技巧(iv)
15 
1223
效果器設計(viii):迴放(play~,goove~)
創作練習(v)
16 
1230
效果器設計(ix):音顆粒合成(granular synthesis )
器設計效果器設計(x):音量偵測(envelope-follower)
器設計效果器設計(xi):音高偵測(fiddler)
17 
0106
期末作品演出排練
18 
0113
期末作品發表會


現場器樂與電子/電腦音樂之媒合發展概觀

現場器樂與電子/電腦音樂之媒合發展概觀

電子音樂、具象音樂與磁帶音樂作品一旦被完成,它的形式就永遠被定型,在每一次演出中也將會以固定不變的形式出現,這一點與每次演出都有「再創造」特性的傳統演出方式非常不同再者,它的演出方式還似乎有點不自然,因為觀眾只能望著舞台上之機器(如擴大機、揚聲器、電腦)欣賞機器演出,此與一般人所期待的獲得視覺上刺激是很不相同

因此,為滿足聽眾欣賞之觀感,器樂與電子原音音樂結合變成很重要的折衷方式,從1950年代以來產生了許多這一類作品。這類型的創作把人聲或樂器與前述之任何樂種作結合,探索不同創作媒介之間結合與交互對話之可能

最早結合磁帶與現場樂器的作品是義大利作曲家B. Maderna1952年於科隆電台為長笛、打擊樂與磁帶而寫的Music in two Dimensions作品。不久之後,V.UssachevskyO.Luening1954年一同合作寫了兩首為管絃樂團與磁帶的作品Rhapsodic Variations,同年E.Varese也創作了室內樂合奏與純電子音交替演出的Deser

早期的許多作品傾向於強調電子音樂與演出器樂之間的音色對比,到了1950年後期,作曲家開始探索兩種類型音樂調和的可能性,如 L.Berio 室內樂與磁帶的作品Defférence,1959

1960年代的作品包括K.Stockhausen為鋼琴、打擊樂與電子音樂之Kontakte, 1960M.Babbitt為女高音與電子音樂Vision and Prayer,1961以及為女高音、磁帶與電子音樂寫作的Philomel,1964

Philomel完成於哥倫比亞大學電子音樂中心,此曲嘗試與探索將現場(live)人聲演唱與固定的電子音以及預錄具象人聲作一整合,為了使這兩者有較佳的結合效果,作曲家將人聲音源部分預錄於磁帶上並加以變化,然而此曲最富戲劇性效果之處在於故事中當無法言語的費樂美轉化為美麗又擅唱的夜鶯時,磁帶上經過變化的人聲逐漸轉化過渡為真正的人聲獨唱。

M.Davidovsky為磁帶與各類樂器組合創作了一系列以Synchronisms為標題的作品,每一作品探索不同樂器與電子音樂演出對話之可能性,Synchronisms no.6結合鋼琴與電子音樂Synchronisms no.3結合大提琴與電子音樂Synchronisms no.9結合小提琴與電子音樂等。在Synchronisms no.6作品中電子音樂而將鋼琴聲音作延持拉長,時而與鋼琴熱絡互動對話,時而退居幕後以微弱聲響支撐鋼琴。

1970年代後,作曲家進一步地嘗試此兩種不同媒體做更緊密的結合,時常將器樂聲音預錄於磁帶電腦上並加以改變,成為他們之間結合的中介材料,特別是電腦合成技術的發達使得兩者之媒合更具效果。除此之外,作曲家也可使用預先錄好錄音帶,現場演出再與磁帶上的音樂進行即興對話。早些例子為S.ReichViolin Phase,1967結合小提琴及預錄磁帶,稍後之J.HarveyRicercare una Melodia,1985結合大提琴與延遲效果磁帶。

作曲家也進一步地嘗試電子音樂現場演出,1960年代早期,Stockhausen尋找透過電子現場演出操作,希望能更緊密地結合電子與器樂音樂,早期這類型的作品有Mikrophonie II,1965,運用電子器材將合唱團的聲音變調,再加入先前作品中的音樂片段而成,此類型的作品尚有Mixtur,1964Mikrophonie I,1964

  隨著科技與音樂的發展關係愈來愈密切,創作者從使用已發明的電子電腦儀器或程式進行創作的關係,將慢慢轉換成程式設計者為符合創作演出所用設計程式(patch/program)之層面,表演者能控制電腦音樂合成程式作即時處理(real time processing)表演,延伸一般器樂傳統上的演奏技法,擴大展演的表現範圍。常用之程式有Super ColliderMax/MSPCSoundPure DetaChuck…等。

 電腦程式即時處理與互動音樂的例子,包含:頻譜主義(Spectralism)作曲家Saariaho作品Pres,1992結合大提琴與電子音樂、奧地利作曲家 K. EsslSequiter,2008-2012系列作品結合不同獨奏樂器與互動電子音樂、美國作曲家C.Lippe作品Music for flute and ISPW,1994結合長笛與電腦音樂、美國作曲家C.Nelson作品They Wash Their Ambassadors,1992結合為女中音與電腦音樂等。

 (曾毓忠整理2008)